abs塑料喷漆咬底怎么办?

西顿新材料
2025-06-03

ABS塑料喷漆出现“咬底”现象(即面漆溶剂侵蚀底层涂层或塑料基材,导致起皱、膨胀、开裂、剥离等问题)是典型的溶剂兼容性或施工工艺错误。以下是系统性解决方案:


06.png

一、 根本原因分析

1. 溶剂极性不匹配

ABS塑料本身易被强溶剂(酮类、酯类) 溶解(尤其含丁二烯成分)。

面漆溶剂强度 > 底层(底漆/塑料)耐溶剂能力 → 溶解底层导致膨胀起皱。


2. 底层未充分干燥

底漆或中途层未完全固化时喷涂强溶剂面漆 → 溶剂渗入软化的底层。


3. 涂层系统设计错误

底漆耐溶剂性差(如使用醇溶性底漆+硝基面漆)。

面漆溶剂配方过于激进(含过量丙酮、MEK等)。


4. 喷涂工艺失误

面漆一次性喷涂过厚 → 溶剂长时间滞留侵蚀底层。

喷涂距离过近或走枪过慢 → 局部溶剂过度堆积。


二、 针对性解决策略

(1)优化涂层材料选择

| 层级 | 推荐方案 | 规避风险 |

|------------|-----------------------------------------------------------------------------|---------------------------------------------|

| 底漆 | ► 选用环氧改性丙烯酸底漆聚氨酯底漆(耐溶剂性强)<br>► ABS专用底漆(含附着力促进剂) | ✘ 避免醇酸类、硝基底漆(耐溶剂差) |

| 面漆 | ► 选择溶剂温和型面漆(如水性丙烯酸、高固含聚氨酯)<br>► 如需溶剂型漆,优先选脂肪烃类溶剂配方 | ✘ 禁用含丙酮、环己酮、强酯类(乙酸乙酯)的面漆 |

| 稀释剂 | ► 必须使用配套稀释剂<br>► 夏季用慢干型,冬季用快干型(避免溶剂滞留) | ✘ 禁止混用不匹配稀释剂(如硝基稀释剂喷聚氨酯漆) |

07.png

(2)严格把控施工工艺

1. 底层彻底干燥

底漆喷涂后确保表干+实干完全(按产品说明书温度/时间烘烤,无溶剂气味)。

自干环境需延长静置时间(ABS底漆通常需≥4小时,湿度>80%时翻倍)。


2. 控制面漆喷涂参数

薄喷多层:每层厚度≤15μm,间隔5~10分钟闪干(指尖轻触不粘手)。

降低溶剂冲击

第一层面漆稀释比例提高10%~15%(充当"隔离层")

后续正常比例喷涂

喷枪参数:气压0.4-0.6MPa,距离20-25cm,匀速走枪(避免堆积)。


(3)基材与前处理强化

ABS表面脱脂:用非极性溶剂(如正庚烷)替代酒精/IPA(避免溶解表面)。

打磨增韧:#800砂纸轻磨底漆表面 → 增加机械锚定点,减少溶剂渗透路径。

预喷屏障层

在底漆上薄喷1K环氧封闭剂(快干、耐溶剂)→ 形成保护膜后再喷面漆。


三、 紧急挽救方法(已发生咬底)

1. 轻度咬底(局部起皱)

立即停喷 → 静置30分钟待漆膜半硬化 → 用#1200砂纸蘸水磨平缺陷区域。

补喷高渗透性稀释剂(如防白水)促进流平 → 干燥后重新薄喷面漆。


2. 重度咬底(大面积开裂/剥离)

彻底打磨至底漆层(或裸塑料)→ 清洁后重新喷涂耐溶剂底漆(如双组分环氧底漆)。

改用弱溶剂面漆体系(如UV固化涂料、水性漆)。


四、 预防性测试流程

施工前务必做小样验证:

05.png

```


关键要点总结

底层耐受性 > 面漆溶解力 是核心原则。

ABS喷涂需遵循 “强底弱面” 逻辑(强耐溶剂底漆+温和面漆)。

当必须使用强溶剂面漆(如金属漆)时:

► 底漆选择双组分环氧或聚氨酯

► 面漆添加10%~20% 慢干溶剂(如PMA、DBE)延缓渗透

► 绝对禁止厚涂!


塑胶用树脂16-9.jpg


通过材料适配性调整+精细化工艺控制,可彻底根治ABS咬底问题。



(本文仅供参考,若有技术问题,可咨询在线工程师)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