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胶产品掉漆(涂层脱落)的本质是涂层与基材之间的界面结合力失效。以下三大原因是业界公认的“致命杀手”,必须系统防控:
若有技术问题,或需要索样,可联系在线工程师
1. 脱模剂残留(硅油、蜡):
● 注塑时脱模剂迁移至表面,形成弱界面层(表面能<30dyn/cm)。
● 后果:百格测试整片脱落,基材无漆膜残留。
2. 油脂/指纹污染:
● 人手接触或设备润滑油污染,破坏涂层润湿性。
3. 表面惰性:
● PP/PE等非极性塑料本身无活性基团(-OH、-COOH),无法与油漆化学键合。
若有技术问题,或需要索样,可联系在线工程师
1. 热膨胀系数(CTE)差异:
● 塑胶CTE(80-150×10⁻⁶/℃)远高于油漆(60-80×10⁻⁶/℃),温度变化时界面应力撕裂涂层。
● 典型现象:冷热循环后漆膜龟裂脱落。
2. 树脂与基材极性冲突:
● 在ABS上喷涂非改性丙烯酸漆(极性弱),或未处理PP上直接涂装(需用氯化聚丙烯漆)。
3. 溶剂侵蚀底材:
● 强溶剂(如丁酮)溶解ABS表面,固化后形成应力集中微裂纹。
| 问题类型 | 匹配方案 |
| 高CTE塑胶(如PP) | 选用弹性聚氨酯漆(伸长率>150%) |
| 非极性基材(如PE) | 必须用改性底漆(CPP或PE专用处理剂) |
| 溶剂敏感材料(ABS)| 替换弱溶剂体系(乙酸乙酯+醇类) |
若有技术问题,或需要索样,可联系在线工程师
1. 固化不足:
● 烘烤温度/时间不足(如ABS限温80℃,低于交联温度)。
● 直接证据:漆膜可被指甲刮出白痕,丙酮擦拭溶解。
2. 过度固化:
● 高温导致塑胶变形(PC变黄)或涂层脆化(环氧漆开裂)。
3. 溶剂滞留:
● 膜厚过大(>30μm)或烘道风速不足 → 溶剂残留引发微泡。
工艺参数黄金区间:
```markdown
1. 膜厚控制: 15-25μm(静电喷涂可达8-12μm)
2. 烘烤曲线:
- ABS件:60℃×10min → 80℃×20min(阶梯升温)
- PP件:80℃×30min(需底漆)
3. 通风要求: 烘道风速≥1.5m/s,VOC浓度<100ppm
```
若有技术问题,或需要索样,可联系在线工程师
| 阶段 | 关键措施 | 检测方法
| 前处理 | 等离子清洗 + 硅烷偶联剂(KH-550)喷涂 | 达因笔测试(≥38 dyn/cm) |
| 涂层选型 | 弹性PU面漆 + 环氧改性底漆 | 拉开法附着力测试(≥3MPa) |
| 固化管控 | 红外测温 + 在线膜厚仪 + 烘道VOC监测 |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 |
● 现象:百格测试4B级合格,但用户使用1个月后边缘脱漆。
● 根因:
● 注塑应力未释放(未做80℃×2h退火) → 内应力持续破坏界面。
● 面漆Tg温度(60℃)低于壳体工作温度(阳光下达70℃)。
● 解决:退火处理 + 换用高Tg(85℃)氟改性丙烯酸漆。
● 现象:低温(-30℃)冲击后漆膜成片剥离。
● 根因:CTE失配(PP的CTE=110×10⁻⁶/℃ vs 油漆70×10⁻⁶/℃)。
● 解决:采用三层体系:
若有技术问题,或需要索样,可联系在线工程师
总结:掉漆的本质是界面战争
> 赢在起点(表面处理) → 胜在匹配(材料CTE/极性) → 成于工艺(精准固化)
> 三大防线同步筑牢,方能彻底终结掉漆顽疾!
(本文仅供参考,若有技术问题,可咨询在线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