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PVC和PET基材上进行印刷时,附着力差是常见的技术挑战。这两种材料表面能低、化学惰性强,且PVC中的增塑剂易迁移,导致油墨难以牢固附着。要系统性解决此问题,需从基材特性、表面处理、油墨选择、印刷工艺及环境控制等方面入手:
1. 基材表面能低
● PVC/PET表面能通常低于38-40 dynes/cm(达因值),油墨难以润湿铺展。
2. 表面污染或添加剂迁移
● PVC增塑剂、润滑剂或PET脱模剂残留于表面形成弱界面层。
● 储存或生产中吸附油脂、灰尘。
3. 油墨匹配性差
● 油墨树脂与基材极性不匹配(如极性PET与非极性油墨)。
● 油墨溶剂无法轻微溶蚀基材表面形成锚固。
4. 印刷工艺不当
● 干燥/固化不充分(温度、时间不足)。
● 墨层过厚导致内应力大。
5. 环境因素
● 湿度高影响溶剂挥发或UV固化效率。
● 电晕处理
● 适用:卷材PVC/PET薄膜(凹印、柔印)。
● 作用:通过高压放电提高表面达因值(需达42 dynes/cm以上)。
● 要点:处理后需48小时内印刷(避免表面能衰减)。
● 火焰处理
● 适用:厚型PVC板材(如标牌)。
● 作用:氧化表面生成极性基团(-OH, -COOH)。
● 化学底涂剂(Primer)
● 适用:不规则形状或小批量产品(如PET瓶)。
● 推荐:
● PVC:氯乙烯类/聚氨酯底涂(增强耐增塑剂迁移性)
● PET:聚酯多元醇或改性丙烯酸底涂
● 操作:薄涂(2-3μm)→ 70℃烘干1-2分钟。
● 物理打磨
● 适用:硬质PVC板材(如信用卡)。
● 方法:800-1200目砂纸轻微拉毛(避免过度损伤)。
| 基材类型 | 推荐油墨体系 | 关键添加剂 |
|----------|-----------------------|--------------------|
| PVC | 聚氯乙烯/氯醚树脂油墨 | 附着力促进剂(如磷酸酯类) |
| PET | 聚酯/改性丙烯酸油墨 | 硅烷偶联剂(KH-550)|
● 溶剂型油墨:添加5-8%环己酮/丁酮(轻微溶蚀PET表面)。
● UV油墨:选用含PET附着力单体的配方(如己内酯丙烯酸酯)。
● 水性油墨:需配套水性底涂(如阳离子型电晕处理剂)。
● 干燥/固化控制:
● PVC:60-70℃热风干燥 → 避免增塑剂快速迁移。
● PET:80-90℃预干燥 + 充分UV固化(能量≥800 mJ/cm²)。
● 墨层厚度:
● 丝印控制在15-25μm,凹印8-15μm(过厚易剥离)。
● 印刷后熟化:
● PET印刷品50℃烘房放置24小时 → 促进分子链渗透。
● 控制车间湿度40-60% → 减少水分对界面的影响。
● 清洁导辊/印版 → 避免脱模剂交叉污染。
● 定期检测电晕强度(达因笔/测试液)。
1. 百格测试(ASTM D3359):
● 划11×11格(间距1mm)→ 3M胶带粘贴撕离 → 脱落≤5%为合格。
2. 胶带剥离测试:
● 180°方向快速撕扯 → 观察油墨转移情况。
3. 耐揉搓测试:
● 对折样品摩擦50次 → 无开裂为通过(软质PVC必备)。
若已出现附着不良,按严重程度处理:
1. 局部脱墨:
● 清洁表面 → 局部补涂底漆 → 重新印刷。
2. 大面积失效:
● 用乙醇/异丙醇洗去油墨 → 重新表面处理 → 印刷。
3. 增塑剂迁移导致后期脱落:
● 彻底清除旧墨层 → 选用抗迁移底涂(如环氧改性类)→ 更换低迁移油墨。
● 每批次来料检测表面达因值(PVC≥42,PET≥48)。
● 定期清洗电晕辊/火焰处理器喷嘴。
● 油墨添加附着力促进剂后需做48小时老化测试(模拟增塑剂迁移)。
> 关键点总结:PVC/PET附着力本质是界面工程问题。
> 硬质PET → 依靠化学键合(偶联剂+UV单体)
> 软质PVC → 抵抗增塑剂迁移(氯醚树脂+封闭型底涂)
> 通过预处理+油墨匹配+工艺控制三重保障,可彻底解决脱落风险。
(本文仅供参考,若有技术问题,可咨询在线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