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性自消光树脂原理及应用

西顿新材料
2025-05-07

水性自消光树脂是一种通过自身结构或成膜机制实现哑光效果的环境友好型材料,其原理主要基于以下机理:

04.png

1. 表面微观粗糙度形成

相分离机制:树脂中的不同组分(如疏水链段与亲水链段)在成膜过程中发生微相分离,形成不均匀的表面结构。这种粗糙的微观形貌会散射入射光,减少镜面反射,从而产生消光效果。

体积收缩与应力不均:水性树脂在干燥过程中,水分挥发导致体积收缩,若收缩不均匀(如内部与表层收缩差异),表面会形成微米或纳米级的凹凸结构,增强光散射。


2. 树脂颗粒的排列与融合

粒径分布控制:设计树脂乳液时,通过调控颗粒粒径(如较大粒径或宽分布),使成膜时颗粒无法完全融合,残留微观空隙或凹凸,形成消光表面。

自组装结构:特定树脂(如聚氨酯、丙烯酸酯)在成膜时通过分子链的自组装形成有序或无序的微区结构,增加表面粗糙度。


3. 化学结构与交联作用

支化或交联设计:树脂分子链具有高度支化或交联结构,成膜时阻碍分子链的规整排列,导致表面不规则。

微凝胶形成:树脂在固化过程中形成微凝胶结构,增强内部网络的不均匀性,从而提升表面消光性能。


4. 动态表面张力效应

组分迁移:树脂中的低表面能组分(如乳化剂或疏水单体)在成膜时向表面迁移,形成微小突起或褶皱,破坏表面平整性。

动态流平抑制:通过调节树脂的流变特性(如高触变性),限制成膜时的流平过程,保留粗糙表面。


5. 玻璃化转变温度(Tg)的影响

高Tg树脂:若树脂的玻璃化温度较高,成膜时分子链活动性差,难以完全流平,表面自然保留粗糙结构。

多Tg体系:采用不同Tg的树脂共混,利用成膜时收缩差异形成微观起伏。


与传统消光方法的区别

传统消光需依赖外加消光剂(如二氧化硅、蜡粉),而自消光树脂通过自身结构实现哑光效果,优势包括:

均匀性更好:避免消光剂分散不均导致的表面缺陷。

工艺简化:无需额外添加步骤,降低成本。

环保性:减少无机填料的用量,符合水性体系环保理念。


典型应用与树脂类型

聚氨酯(PU)树脂:通过硬段与软段的微相分离实现消光。

丙烯酸树脂:调控乳液粒径和交联度,形成粗糙表面。

环氧-丙烯酸杂化体系:利用组分不相容性诱导相分离。

自消光专家16-9.jpg

总结

水性自消光树脂的哑光效果源于其成膜过程中微观粗糙结构的自发形成,通过化学设计(如相分离、交联)和物理调控(如粒径、Tg)实现光散射。该技术兼具环保性与工艺简便性,广泛应用于涂料、油墨、皮革涂层等领域。


(本文仅供参考;若有技术问题,可咨询在线工程师)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